硯陽湖景區獲省級旅游度假區。 西江日報記者 劉春林 攝
九年前,承載著全市發展希望和騰飛使命的肇慶新區應運而生。九年后,昔日的魚塘荒郊變成了高樓大廈,一個在擔當和使命、激揚和創新里誕生的現代化城市,一座欣欣向榮希望的新城,已然屹立世人面前。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級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肇慶新區正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全方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切實把大灣區建設歷史機遇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奮力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答卷。
應運而生,適時而變,謀定后動。作為肇慶新型城市化的先行者,肇慶新區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底氣。
西江日報記者 陳潔 通訊員 楊芳
櫛風沐雨,一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
時也,運也。肇慶新區從無到有,是一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突破。
2008年,國務院出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肇慶成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發展區域。廣佛肇一體化的東風,更使肇慶大地熱潮涌動。“入珠入圈”給肇慶帶來空前的機遇,振奮之余,面對省委、省政府關于提高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戰略部署,以及將肇慶建設成為能夠代表珠三角科學發展成果城市的定位要求,肇慶人開始對自己進行反思:城市命運改變的轉折點,到底在哪里?
當時的肇慶,中心城區總面積處于珠三角末尾,全省倒數第四,城市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個百分點,中心城區狹小的空間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擴張發展。要尋求新型城市化的突破口,亟需解決的是城市“擴容提質”的問題。所有的交通便利條件、產業發展要素都指向了一個地方——肇慶新區應運而生。
2 012年10月11日,《廣東肇慶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2—2030年)》獲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2013年2月,肇慶新區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全省重大發展平臺之一。
回想起當年新區剛成立的情景,黨政辦主任林志感慨不已:“當時這里全是魚塘豬舍,荒草比人還高……可是有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肯定,有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的支持,有400萬人民群眾的期待,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把新區建好。”
九年星轉斗移,日月如梭。這塊熱土,經歷了迎難而上、埋頭苦干的堅韌,見證了燈火通明、日夜兼程的拼搏;既有在第十五屆省運會的驚艷亮相,也有從城市建設向產業發展的“接駁轉段”……如今,歷經風雨的肇慶新區,隨處可見一條條筆直寬闊的道路,一座座現代氣派的樓宇,如詩如畫的水系景觀,夜間璀璨的燈火,短短幾年時間,從藍圖變為現實。
截至目前,新區已累計建成市政道路 26條、長84.38公里,建設橋梁56座;體育中心、宣卿中學、東站高鐵樞紐綜合體、科技創新中心、商務中心等相繼投入使用,硯陽湖景區成功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長利湖沙灘公園成為熱門“打卡”點;廣州科技應用學院、廣東健康與公共衛生醫學院9月份新生入學,綜合三甲醫院、市文化發展中心即將開業運營……公共配套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全面優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新城悄然崛起。
精準發力,產業構建呈現“加速度”
栽得梧桐樹,引得金鳳來。作為全市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戰場,肇慶新區搶抓“雙區”驅動、“雙城”聯動重大機遇,圍繞打造肇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的核心載體、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目標定位,及時調整思路,迅速完成了“以城市建設為主”到“以產業構建為主”的轉變。
“現在我們采取的是全員招商模式。” 黨政辦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從領導班子到各部門干部職工,人人都是招商主體,每個人身上都有任務,招商力量一下子增強了。” 在全面壓實責任的基礎上,新區圍繞產業招商落地核心任務,緊盯行業龍頭和知名企業,依托奧士康、維珍妮等項目,持續推進龍頭招商、產業鏈招商,并通過建立重點產業招商目標企業庫和信息庫,實施精準招商,著力打造多層次、多元化招商新格局。
如今,新區已經形成了“主要領導領銜招商、分管領導主抓招商、職能部門爭先招商、專業隊伍駐點招商、全員上下參與招商” 的大招商工作格局,項目招引及開工、竣工、投產步伐呈現“加速度”。2020年以來,新區領導班子帶頭開展外出招商活動176次,拜訪企業182家,洽談項目96多個;累計新引進產業項目72個,計劃投資額約275億元,其中51個是制造業項目。僅今年上半年,新區新引進項目48個,計劃投資額約102億元,其中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有27個;新開工項目25個,新竣工項目16個,年度項目建設實際投資額超過32億元。隨著奧士康、維珍妮、全芯半導體、四海光電等多個優質項目落戶新區,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形成集聚集群及可持續性發展態勢,為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