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吳映霖 特約記者 張水木 通訊員 蒙珊珊
近年來,德慶縣為破解黨員教育培訓形式比較單一、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等問題,充分挖掘并整合全縣各類黨員教育培訓資源,按照“一個中心+N個現場教學點”模式,建設了一批主題突出、內涵豐富、布局合理、運行規范的黨員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將黨員教育培訓搬到田間地頭,打造沉浸式課堂,讓黨員教育培訓真正活起來。
“三建”夯實基礎 讓基層黨員學有所依
資源豐富、體系完備的教學基地,是開展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前提。德慶嚴格執行“六有”標準,以官圩鎮委黨校為主陣地,打造了片區中心黨校暨鄉村振興實訓中心。同時,結合教育個性化需求,通過系統布局、嚴格篩選,還分類建立具有代表性、先進性和示范性的現場教學基地。目前,德慶已建立囊括黨性教育、文化旅游、基層治理、農業現代化建設、生態文明5大類共12個優質現場教學基地。
此外,德慶在完備的教學基地基礎上,還通過從黨員領導干部、先進模范人物等人員中,擇優選聘130名涵蓋黨建、農業電商等領域兼職教師,持續優化教學隊伍,并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黨員教育培訓考學制度等多項制度,不斷助力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優質發展。教學基地、教學隊伍、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優化建設,為開展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并切實實現讓基層黨員學有所依。
“三課”豐富載體 讓基層黨員學有所獲
夯實教育基礎是開展黨員教育培訓第一步,如何上好黨員教育培訓課,讓基層黨員學有所獲至關重要。德慶近年來聚焦理論學習、鄉村振興工作、思想互動三方面開展特色課程,通過豐富教學載體、教學類型,不斷優化提升教學效果。
理論學習作為黨員教育培訓的必修課,德慶通過邀請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專題授課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基層黨員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入學習,引導受訓學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同時,德慶堅持現場授課與實地觀摩相融合,開展好每一場鄉村振興現場課。通過將教育培訓課堂延伸到黨的建設和鄉村振興前沿陣地,拓展實踐鍛煉第二課堂,并在現場教學過程中建立背景介紹、現場講解、互動交流、教師現場點評的“四位一體”教學模式,讓學員深入現場點,強化其沉浸式體驗,幫助學員開闊視野、引發思考、增強互動、推進探索。
另一方面,德慶十分注重強化受訓學員學習過程的思想帶入,以開展思想互動交流課的形式,讓學員分組進行研討式學習,引導受訓學員往實里學、深里悟,實現看與學、行與思的良好結合,不斷增強黨員教育培訓的鮮活性。
“三味”提高質量 讓基層黨員學有所用
為發揮黨員教育培訓效用,實現基層黨員學有所用,德慶費了不少心思。一方面,以提升教學“趣味”為目標,德慶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內容,開展案例式、觀影式以及結合自制音視頻的情景對比式、典型引路式等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黨員教育培訓課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注重緊貼實際需求,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需求”的目標,推行本土化教育形式,開展“土味”教學。在培訓過程中,邀請農業技術“土專家”“田秀才”到田間地頭,以喜聞樂見的“大白話”講易于理解的“土做法”,并手把手傳授技藝、面對面交流經驗,這便是德慶開展“土味”教育的典型案例。
再者,德慶作為革命老區之一,深刻意識到利用本土紅色資源開展黨史教育培訓課的優越性,持續突出黨員教育培訓的“紅味”。近年來,德慶依托中共德慶地下黨小組駐地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司令部舊址,拓展打造紅色教育線路,開展回顧黨史、重溫入黨誓詞等體驗式教學,實現讓受訓學員身臨其境并從中汲取前進力量。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