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的苗潭路(右側)改變了苗逕村“飛地”的境況,其左側是苗旺公路。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賴小琴
說起肇慶高要區與佛山高明區的接壤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飛”入高要區回龍鎮的高明苗逕村,這是廣東省著名的“飛地”。從地圖上看,苗逕村位于高明區的北面,除了南面隔山與高明區明城鎮相連外,東、西、北三面均是高要范圍,與回龍鎮數個村莊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讓苗逕村的語言、風俗習慣等均與高明其他地方有著明顯的區別。
“借道”高要出行多年
沿著回龍鎮槎塘村委會前行轉入Y520鄉道,順著被當地人叫苗槎路的公路曲折前行,當看到道路右邊山上種植的桉樹變成茶花樹時,就進入了苗逕村范圍。
苗逕村總面積7.94平方公里,下轄新村、新屋、舊村3個自然村,有村民近700人。在2019年1月苗潭公路通車前,村民們外出都要“借道”高要,即便是到高明區的明城鎮。
苗逕村黨總支部書記嚴建華介紹,苗逕村東邊是回龍鎮的矮嶺村小組,西邊是回龍鎮的槎村村小組,西南邊是回龍鎮元福村小組,北邊是回龍鎮劉村,可以說是被高要區回龍鎮“團團圍住”。“去明城鎮,要走連接苗逕村和回龍鎮旺洞村的苗旺路,經矮嶺村才到達明城,繞了個彎。”
苗逕村離明城鎮行政中心有20公里,距高要回龍鎮行政中心卻只有6公里,最近的是回龍鎮劉村,以往村民經常到該村市場買菜。68歲的村民嚴志賢現在也時常到劉村買菜。“踩單車一下子就到了,那里賣的東西還便宜點。”
為了方便村民出行,以往苗逕村的出行道路,都與周邊的村共建。比如苗槎路,嚴志賢介紹,大概20年前,槎村出地,苗逕村出錢,花了5萬多元建成。正建設中的通往劉村的公路也是如此,兩村簽訂協議,劉村出地,苗逕村出錢征地等,建成后共同維護。
而起于苗逕村東北側、沿著馬咀水庫及潭黎水庫側直至潭朗村機耕路的苗潭公路,是苗逕村第一條完全在高明境內的道路,結束了該村“借道”出行的歷史,也扭轉了“飛地”境況。
高明村“行高要禮”
說起和周邊回龍鎮村莊的聯系,嚴志賢站在苗逕村黨群服務中心前的涼亭內,指著眼前的魚塘、田塱,說那就是槎村的土地,兩村村民一起勞作的場景是最常見的。過去,苗逕村與周邊村的嫁娶頻繁,在苗逕村,60歲以上的婦女接近九成是高要人。“我母親也是高要人,我的舅舅、阿姨等都是周邊的高要人。”
這些因素,也為苗逕村注入了特別的文化基因,對此,嚴志賢稱“我們是‘半唐番’(即不同文化夾雜混用)。”
在口音上,苗逕話是高要話和高明話的混合,比如快,高要話是fai,苗逕村是wai,類似“外”;數字8,高要話是ba,苗逕村是bie;吃飯、魚塘等發音又都和高要周邊村一樣。
“我們和高要人聊天,他們說我們是高明人;和高明人聊天,又說我們是高要人。但是高明人聽高要本地人的話,又聽得不太懂。”嚴志賢笑著說,高明人形容高要人說話“像唱歌一樣”,“意思是說得快,又聽不懂。”
在民俗、嫁娶習俗上,苗逕村是“行高要禮”。嚴志賢介紹,苗逕村和高要其他村一樣,重視冬至,有“冬大過年”的說法,但是高明其他地方沒有這個傳統,除了春節,他們最隆重的是端午節。高明最為特色的食品是瀨粉,但苗逕村的特色食品是裹蒸,用料、做法和高要裹蒸無異。在嫁娶上,一樣要完備的納采、問名、納言、納征、請期、迎親等程序,才算明媒正娶;婚宴擺三天,有“開廚”“正席”“散廚”。
嚴志賢介紹,回龍鎮鄉村有過茶果節的習俗,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也是苗逕村舉行茶果節的日子,其祭拜、吃茶果等流程和高要鄉村基本一致,但高要其他鄉村過的“行神”,和茶果節又有所不同。
雖然有諸多一致的民俗,但苗逕村的村民們以身為高明人而自豪。“我們祖先是在高明高田那邊搬來的,幾百年來一直都是高明人,我們發展的思想和高要人不同。”
期待聯合周邊村共同發展
本就土地接壤,加上道路建設置換土地等歷史因素,苗逕村和周邊的槎村、矮嶺村在交界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和矮嶺村交界處,嚴建華指著右側的開闊的水塘介紹:“這個水塘下的地,有我們村的集體地、村中地,也有高要水利部門的地,以前他們在那有一塊柑橘地,小孩時期我經常和同伴去摘柑吃。”
形成水塘后,就變成了共用的地方,對面的養殖場,是矮嶺村的,水塘這邊,苗逕村正準備將其出租。
而在左側,以山尖泄水為界后,山腳種植了作物的田地是苗逕村的,山坡則是矮嶺村的。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和槎村交界處,隔著一個魚塘,對面是槎村的山塱,這邊是苗逕村養殖場;兩村最容易辨認的界限,就是桉樹林旁狹窄的山溝,張開腳,能同時站立在槎村和苗逕村的土地上。
苗潭公路開通后,加上前期的農村股份制改革,苗逕村沉睡的山地、魚塘被喚醒,“身價”暴漲,租金從原來的約500元一畝漲到了約4000元一畝,“飛地”變成了“金地”。目前,該村已引進4家大型企業,正式打造現代畜牧養殖示范區。
回村擔任村干部4年多以來,嚴建華在帶動苗逕村發展的同時,也一直希望能和旁邊的高要村莊一起發展,和它們都進行了交流。“如果不放開思想,各自守著土地,不采取集約化的話,是很難發展產業的。我們堅持和劉村溝通,下重金建設連通兩村的公路,也是為了能夠共同發展,特別是在鄉村旅游上。希望大家能夠放開思想,一起發展好鄉村產業。”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