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采挖麻竹筍為廣寧農民增收致富。圖為一名村民在收獲麻竹筍。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賴小琴
1月底,國家林草局印發了《林下經濟發展典型案例》,收錄了全國28個發展林下經濟典型案例,供各地學習借鑒,以進一步促進全國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廣寧縣發展林下經濟典型案例入編。
森林面積達到30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2.18%的廣寧,發展林下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著眼當地實際,廣寧近年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多種林下復合經營模式,結合“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同步推進,著重培育南藥、茶、竹蓀、靈芝等林下種植,竹筍、竹蟲等采集加工業,林下養禽畜和蜜蜂等養殖業,發展森林康養,全方位發展林下經濟產業,交出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
菌菇種植帶動村民致富
廣寧縣坑口鎮下寨村有山林面積9000畝,絕大部分為竹林。去年2月份,經過廣寧林業部門和農業專家的論證,在村黨支部書記黃淦芳的帶領下,村里改造棄耕竹林,在竹林內種起了竹蓀,發展起林下經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黃淦芳介紹:“一畝竹林,扣去成本,能收入差不多3萬元。”
竹蓀采摘過后,竹林又處于“閑置”狀態。為了增加竹林產值,黃淦芳利用種植竹蓀的基礎,又種植起同是菌菇類的赤松茸,與竹蓀的種植周期剛好錯開。而且,其培養基廢料對于竹林也是很好的有機肥,和竹蓀一樣能與竹林相互促進成長。
黃淦芳認為:“村集體經濟收入不高,竹林又被丟荒,這是很可惜的。由合作社+農戶種植菌菇類,年紀大的村民也能參與,既可以盤活竹林,又能帶動經濟發展。”他期望,通過竹蓀、赤松茸的種植,促進下寨村林下經濟雙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小竹筍帶動大產業
廣寧是“中國十大竹子之鄉”之一,廣寧筍豐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發展的林下經濟也更為直接。該公司通過種植麻竹,采挖麻竹筍銷售、加工而發展迅速。2017年,公司負責人之一的馮肇洋到清遠英德考察后,返鄉大力種植麻竹筍,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目前在廣寧縣洲仔鎮帶動300多戶農民種植,總面積約6000畝。
馮肇洋算了一筆賬,村民種植的麻竹筍,2021年合作社以每斤1至1.2元收購,一畝竹林最少可以收獲1500公斤竹筍。“相當于每畝竹林基本可以收入3000元,以30畝計算,一個筍期下來,可以收入10—12萬元。筍期過后,還可采伐麻竹出售,每50公斤售價約40元,接近茶桿竹市場價。”
同時,公司的創豐合作社又與周邊北市、江屯、坑口、赤坑、橫山等鎮的合作社合作,簽訂協議保底價回收麻竹筍,擴展種植面積近3萬畝。2019年,創豐合作社的麻竹筍種植被列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目前已擁有一整套自動化生產設備、工廠化生產線及成熟的生產技術,年生產竹筍量達到了1萬噸,產值達2600萬元。公司已注冊了四個商標,正著手將產品升級,瞄準港澳臺市場。近期,該公司又上榜了2021年廣東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名單。
以市場為導向推進林下經濟
近年來,廣寧高度重視林下經濟,通過科學規劃,全方位推進林下經濟發展,并將其列入林長制的考核范圍,轉變政府職能,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強化服務意識,落實金融、信息、技術、資金等扶持政策。
抓好重點工程是發展林下經濟的另一個抓手。據悉,廣寧狠抓總投資2350萬元的省級林下經濟示范縣建設和1.5億元的省級油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項目,目前砂仁、仿野生靈芝、竹蓀、牛大力、金花茶、七星山南藥、竹筍,以及油茶種植、加工和旅游等多個項目已完成建設。當前,廣寧油茶種植面積已有6.25萬畝,肉桂5萬畝,砂仁3.5萬畝,示范帶動效應凸顯。
結合竹產業及旅游發展,廣寧著力推進總投資8.57億元的廣寧縣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抓好廣寧竹海國家森林公園規劃建設和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等工作,提升森林康養和森林旅游品位;完成竹海大觀、萬竹園、羅鍋觀竹亭改造提升項目,建成赤坑綠美古樹鄉村、紅花油茶主題公園及11個綠化美化省定貧困村,持續打造森林休閑旅游網紅打卡點,擴大森林旅游知名度。
同時,廣寧積極探索和大力支持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林場建設,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和相關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職業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已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林場輻射帶動,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林下經濟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